动态

最新知识产权相关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动态

雄关漫道真如铁

时间:2009-08-08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罗云律师    2009年8月  

引言  (2009年8月8日)

七年前的今天,我迈入泽大大门,律师生涯就此开始。

一年前的今天,北京奥运会开幕。

今天,我进入泽大所整七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写下下面的文字,既是对从业七年的总结,也是将来职业生涯的新起点。

 

(一)通过首次国家司法考试 (2009年8月8日)

2002年,我国首次将律师、法官、检察官的从业资格考试统一,称之为国家司法考试,在中国法制建设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而2002年的首次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仅为7%,其通过率之低可谓是“空前绝后”。

就是那一年,我通过了竞争激烈的首次国家司法考试。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的通过率为3%,我的成绩也一定能通过,因为那是我“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的结果。

  

(二)应聘律所 (2009年8月8日)

 

怀揣着司法考试成绩通知单、一份普通钢笔书写的个人简历、一份毕业证书、一份学位证书;我敲开杭城近半数律师事务所的大门。

 

几次敲门、笔试和面试印象深刻,下面分述之:

 

律所一:(2009年8月9日)

 

这家律所是以前在浙江图书馆辅楼的一间小所。不久前,该所主任律师代理的一起著名的行政诉讼案,其辩论意见非常雷人,令人忍俊不禁,由此让我最先想到了该所与该律师。

 

我是通过黄页找到这家所的,打电话过去,主任正好在,让我马上带简历过去。

 

这位主任律师看过我的简历后,将他的名片递给我。就是这张名片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名片上的姓名是钢笔手写的行草体,凭直觉就是这位主任律师自己写的。缘于对书法的热爱,我就与他攀谈起书法来,并夸赞他写的一手好字,但他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你的书法也很好”,就避而不谈了。是的,律师的时间非常宝贵,我何必这样无趣呢?于是我也就不再提起书法的话题。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在询问了一些个人问题后就直奔主题,给我好好上了一堂律师执业课,我想这是课堂上永远也听不到的。他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说可以“从零开始”,但律师这个职业很残酷,必须“从一开始”而不是“从零开始”。

 

因为我只有“零”而没有“一”,失败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时,我并未完全听懂这句话的意思。七年多过去了,我基本上理解了他对律师执业之初的深切感悟。但是他的这个观点对我来说肯定是错的,因为我的律师职业生涯就是“从零开始”开始的。

 

 律所二:(2009年8月9日)

 

当时,这家律所绝对是杭城知名大所,办公楼在繁华区标志性建筑里,建筑面积有1000多平方。

 

还是老套路,先打电话直接找主任。再一次幸运,主任同前面的那位主任律师一样,让我带上简历去面谈。

 

我怯生生地进了该主任办公室,递上简历。他用眼角余光看了看我的简历,又看看我。也许是十个月的司考煎熬,加之找所不顺,本人不免有些面黄肌瘦。我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籍贯,因为我知道他毕业于西政,想以此引起他的注意。但我失败了,因为他和我基本没交谈,看得出他对我没有任何兴趣。

 

最后,见我还不想离开他办公室,他说自己不能做主,要提交管委会讨论再定。再笨的人都知道这绝对是托辞,对我下逐客令了,这次找所经历划上了句号。

 

这位主任律师,目前是某律师协会会长。前年的这个时候,一件大案使我们成为庭上的对手。第一次开完庭后,在电梯里我与他寒暄,提及当年的事情,他很茫然,显然他已经忘记了还有我这样一个人。那个案件前后开过四次庭,尽管他有合作律师,但他每次开庭必到。去年的这个时候,案件最终和解。签订和解协议的那天,他仍然出现。据说这是他的风格,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律所三:(2009年8月9日)

 

这是一家中型所,在市中心的高档写字楼里,二十多个执业律师。

 

我照例找到主任律师,他戴副无框眼镜,非常儒雅,很热情地接待了我,让我受宠若惊。他没说我好,也没说我不好,只是告诫我:很多助理不珍惜律所的实习机会,总是抱怨助理期间律所给他的收入太低。其实对律师来说看起来不高的工资,其含金量还是很高的。表面上看起来律师收取了比较高的代理费,但扣除税收、管理成本、执业成本,到手的就不多了,何况律师这个职业的前期成本非常昂贵。

  

    这些话,当初真没什么感觉。我想必是他对助理比较“刻薄”,助理对他也不好,和我唠叨唠叨吧!时隔多年,等我成为助理的师傅时,才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曾经有位法学教授告诉我,律师助理犹如农村工匠的学徒,徒弟在跟班期间,不仅没有收入,出师时还得有礼金谢师,如不能出师,师傅还可“抽头”。如果依据现在的《劳动合同法》,这种师傅带徒弟的习俗,肯定是违法的。前不久,我看到北京的一则新闻,就是实习律师状告律所,标的就是这种情况。

 

去年在一次业内交流时,我提到这位主任律师,一位同行告诉我,他身患绝症,已驾鹤西去。尽管我无法再次聆听他的教诲,但他的话已铭刻于心。

 

      

律所四:(2009年8月11日)

 

记得那天雨下得特别大,我正在路边避雨,忽然看见一非常大的律所匾牌,那是我当时见过最大的律所匾牌。

 

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管他有名无名,冲进去再说。因为还没有一家律所聘我,我只有采用保险人员的方法了。

 

我的目的是见律所主任,而主任刚好在。我敲门进去,说明来意,简单介绍了自己并给了他应聘材料。主任略胖,个子不高,说话慢条斯理,很有些大律师的派头。看得出他对我很有兴趣,说可以来上班,但只提供位置,其他诸如工资、案源、师傅、社保等什么都没有,,也不签合同。

 

原来进律所这么容易!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苦苦寻觅律所二十多日,终有阶段性结果,我欣喜若狂!

 

事务所只给我一张桌子,也就是一个座位。我所在的办公室里有两张办公桌,另外是一位年轻律师,瘦瘦的脸,但很精神,据说独立执业不久,业务有些起色。我和他基本没有什么业务上的交流,也帮不上他什么忙,毕竟他刚独立执业不久,许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下来。

 

没有跟班师傅,是我当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日子我能坚持多久?没有工资的日子,我可以忍受一段时间,但没有学习锻炼的机会,不能忍太久。我一直在寻找机会,总想给其他律师打打杂,但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只有一位老律师,因为不会打字,让我给他打了一篇辩护词。也许,我是新来的,大家对我还不是太了解。但我免费为大家打杂的机会都没有,的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也在反省,是我哪里做得不对吗?以现在的体会,我想主要原因有三:一、对我不熟悉、不知道我的业务能力,我不能为他们做什么有用的事情,毕竟我是一张白纸;二、其他律师业务也不是很多,繁杂的事情自己也能处理;三、我免费为他们做事,他们有些过意不去。

 

我在这家所实习了大约半个月,就参加了当年的律师上岗培训,认识了几个和我一样刚通过司法考试正在律所实习的同仁,和他们交流之后才知道,我这种情况属放羊式,自生自灭型。此时,我感觉境况非常不妙。这样不仅学不到基本的法律技能,而且同样学不到法律以外的东西。还好,主任安排我去他在杭州的一家较大的顾问公司房产中介公司总部值班,主要处理一些合同签订事务,事情不多但很琐碎。尽管我什么也不懂,但在那里还是被他们称为“律师”。其实顾问公司的人也知道我们不是律师,只是解决问题时在客户面前显摆而已。

 

我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得再去好好找找律所。此后不久,我在其他律所应聘时,有应聘者告诉我有一大所正在招人,让我去试试看。就是这家大所,我执业至今的律所——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录用了我。

 

当我向主任律师提出要离开的时候,他觉得很突然,说什么也不让我走,还说什么要我承担违约责任。他又问我去哪家所,当我告知他是泽大所时,他立马兴奋起来,并拿起电话说马上给泽大所主任高律师电话,高律师是他以前的同事,让高某不要录用我,并说律师这个圈子很小……

 

他的态度和举止让我不知所措。我哪里得罪他了?我要负什么样的违约责任?我是什么难得的人才,让他如此“挽留”,且“挽留”得让人匪夷所思。我想他是大律师,不会与我一个实习律师一般见识。于是我没有与他争辩,只是平静地告诉他,我要离开了,感谢他给我近一个月的实习机会,并请他以后多多关照。

 

他说是这样说说,但并没有给泽大所高主任打电话,至少当着我的面没有打,至于背后打没打我就不清楚了。当时真希望他高抬贵手,放我一马,毕竟泽大所会给我800/月的基本工资,这也是我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第一家肯给我出工资的律师事务所,尽管这微薄基本工资还不足以支付我的房租和日常开销。

 

我到现在都不明白这位主任律师当时为什么那么做,也不想弄明白。

 

后来,我竞聘省直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成功,而他是分管各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一年总有两三次机会在一起开会、研讨。我总觉得有些别扭,毕竟当年的不快,让我心存芥蒂,不知道他忘记了没有?但愿他早已忘得精光。

 

    律所五:(2009年8月19日)

去这家律所之前,我已面试了十来家律所,更多的律所没有给我面试的机会,而是在前台就吃闭门羹,让我先将材料留下,礼节性地告诉我如有需要,电话通知。

被太多的律所拒绝之后,我仍然没有放弃,坚信总会有人欣赏我的,只是欣赏我的人还没出现而已;如果没有人欣赏我,说明我根本就不适合做律师。

在面试的过程中,也有个别律所采取集中面试,借此我认识了好几个“面友”,看样子,他们同我一样,都是老大难。一天,一个“面友”告诉我说延安路一座新写字楼里有一间非常大的律所,律所规模、装修格调绝对是杭城一流。他说他已递交了材料,近期也会集中面试,让我去试试。

我在黄页上查到该律所,仅有律所名称、地址和电话,没有其他介绍,和一般的律所没什么不同。黄页上的字体单薄,根本不像一家大所的广告,我想这可能是在“玩”低调吧!

这天下午,三点多,我按图索骥,来到耀江广厦,楼不高,楼层的层高也不高。一楼有引导牌,泽大所在四楼。楼是新的,电梯也是新的。到了四楼,左拐看见律所指示牌,再左拐直行到底再直行,就是律所大厅。

崭新的房子,崭新的装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指纹印”为主题图案的装修风格沉稳、大度。前台小姐非常有礼貌地询问我的来意,将我带到离总台最近的一个洽谈室。洽谈室不大,五个平方左右,两个座位。由于层高的缘故,椅子比较矮,加之自己海拔不高,坐在椅子上愈发显得渺小了。

前台小姐端上一杯茶。纸杯上的“指纹印”LOGE,非常醒目。她让我稍等,说过会有人来接待我。

应聘了几十家律所,从来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我感觉自己像到了高档酒店。这哪里是冷漠、高傲的律师事务所?而且我不是当事人,一个几十家律所不要的求职者,凭什么享受这样的待遇。洽谈室的门是开的,我坐的位置正好可以看到斜对面的洽谈室。

等待过程中,看见前台引导一位当事人到斜对面的洽谈室。又过了一会,一位女律师也进了那个洽谈室。我只看到她的背影,一身乳白又略带浅黄色的职业套装,姿态非常优雅,手里拿着一支笔和一本工作簿。哇塞,传说中的律师就是这样的。我想,能到这样的律所,就是倒贴生活费也愿意。

她们的交谈我听不清,只见那位女律师时而倾听、时而记录、时而发问。哦,原来律师的工作就是这样的,感觉好极了。后来才知道,这位女律师当时还是律师助理,但在此前已有十年的法官经历,怪不得如此老道、如此职业。我开始幻想如果进入这样的律所,我该如何接待当事人?就在这时,一位中年职业女性来到洽谈室,不用问我也知道就是刚才前台称的领导。她很干练、很有职业素养。后来才知道,她是泽大所的行政总监马总。

 

她仔细打量了我,我顺势将应聘材料给她。一份用普通钢笔手写的个人简历和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司法考试成绩通知单。她仔细看了我的个人简历后,说你很优秀,本所将在近期通知你来面试。就这样,我的“初试”结束了。

 

我想,这不会是托辞吧!但看她的眼神,感觉不是。她说我很优秀,这是我找过的三十多家律所中从未给过的评价。我真的很优秀吗?“优秀”这两个字,已有五年没有用在我身上了。是的,我很优秀,但那是在在大学毕业前,大学毕业后就与“优秀”无缘了。今天,我再一次听到久违的“优秀”时,感慨万千。

 

她是不是就是欣赏我的“贵人”呢?我不知道,但我一直在等待她的出现。

 

大概过了十多天,接到泽大所的电话,通知我面试。我欣喜若狂。要面试了,我得好好准备一套衣服,否则对不起那么气派的律所。但我没有一件像样的短袖衬衫,我得想想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超市里的衣服,一般来说比较便宜,但诸如“雅戈尔”衬衣还是很贵的,千挑万选无果后,终于在不经意间看见一件断码短袖“雅戈尔”,灰黄色,款式不好,但毕竟是名牌。60元一件,我选中了。

 

如果没记错的话,那应该是20027月中旬的一个周六下午,我穿着“雅戈尔”踏进了泽大的面试考场。去的时候,已有很多应聘者在洽谈室等候,听说这次面试共有七十多人参加,录取人数大概在5人左右。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是7%,泽大的通过率也是7%,做律师真难!在阅览室等候的时候,和他们聊起找所的甘苦,他们有些不相信,世界上有脸皮这么“厚”的应聘者吗?突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轮到我了,我整了整衣领,再一次迈入面试考场。面试安排在会议室,七个考官,六个考官坐我对面,一个考官单独坐在主持人位上。我看了一下考官,等待他们的发问……

 

1997年大学毕业,尽管那时还有统一分配的政策,但双向选择也是大势所趋。我放弃了学校统一分配,参加了多次面试。毕业后,换了好几个城市,七八家单位;司法考试通过后,又参与了好多次面试,而参与的比较规范的面试不低于50次,是不是可以称为“面霸”了呢?

 

这次面试,是我这个“面霸”最为精彩、最为成功的职场面试。这场面试将我积蓄太久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是这场面试改变我的整个人生。

 

为此,2006年,我曾经将这次面试的精彩语录发布到我的网站上,今天我不再赘述面试的经过,将2006年的原文转录如下:

 

应聘律助问答

 

写在前面:这是2006年底写的一篇短文,由于本网栏目调整,现予以重发,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  罗云律师   2006-12-7

 

献给即将应聘律助的准同行们

 

问题1:你怎么知道我们所的?为什么到我们所里来?

 

答:“某所其实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不是学法律的。在我应聘其他律所时,一律师告诉我:像我这样的外地人,非科班,基本功稍微差一些,没人脉,需到大所锻炼,慢慢积累,机会多。如星某所、天某所,还有你们所,还有我在应聘其他所时,也有其他应聘者聊到你们所。”

一考官马上打断我说:“哦,原来你是来锻炼的。锻炼好后,就要飞?”

“不会飞的,除非本所消失。”

“为什么?”

“请看看我的简历,我大学毕业刚好五年,这是我工作的第四座城市,第四个行业,如果能应聘成功,将是我的第八份工作。以前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我一直没有提升,因为我在重复简单的01进步,现在又从0开始了,这样简单的重复我也不想再一直下去,现在需要储备、沉淀。我希望今后的发展是148。。。”

 

问题2:我看你的简历,你是学工科的,在专业上有什么打算?是否希望马上从事知识产权专业律师业务?

答:“不愿意”

“为什么”?

“听说学工科的比较适合从事知识产权律师业务,正因为工科出身,基础相对弱一些,所以不能急于选定一个专业方向。我希望自己是一张白纸,在律师生涯的前几年,乱涂乱画,在做案件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条件成熟再选择合适方向,现在选定还有些过急,我现在最紧迫的是需要学习处理各种类型的案件。”

 

问题3:你的英语好吗?

答:“怎么说呢,请看我的简历,我通过CET4。但我认为我的英语不错”。

 “什么不错,说来听听”

“我的英语阅读水平大于听力水平,听力水平大于写的水平,写的水平大于说的水平。不过,如果明年这个时候再问这个问题的话,我说的水平肯定排第一了”

“是吗?”

“是的,因为我现在一直在恶补英语,尤其是口语,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六公园的英语角去学习,如果要想知道的英语水平如何,不妨现在来个现场测试我的听力,这也是我的强项。”

 此言一出,我对七八个主考官“扫描”一下,但没人测试我。

 后来我进所才知道,他们都不。。。。。。,呵呵。其实,我也。。。。。。

 

问题4:如果你做律师,你在前三年目标是什么?

答:“我想知道,前三年的起算点,是以实习开始还是以领取律师执业证开始”

“从领取执业证开始”

“能否明确目标的含义,是指业务素质、专业方向,还是别的。。。。。。”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要赚多少钱”

 “唉,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能不能不回答?”

 “一定要回答”

我有些不知所措,还是支支吾吾地说:“听别人说,一同行做了三年,刚买了辆帕萨特,那我的目标就是帕萨特了”。

“你肯定买得起”,另一考官说道

“为什么”

“因为四年后,车价大跌了”

“哈哈哈”满场大笑。

首先提出这一问题的考官(后来得知是该所主任)说:“某某,如果你说你的目标是100W,我马上录取你”

“为什么”

“这是一个执业律师的必备的信心,尽管你达不到这一目标”

 

 后记:四年多过去了,还在回味当年的豪情与勇气,细细算来,除了英语在退步外,其他目标和想法基本实现了!”

 

今天再次重温“应聘律助问答”,还有些热血沸腾,战战兢兢,不知道那时为何有那么大的勇气?细细想来,主要是前期律所应聘失败,加上太想进泽大,如果此次失败,以后机会就不多了。所以,我将所有的潜能都在短时间内发挥出来。

  

但面试通过之后,还有复试。

 

七十多人的面试后,我有幸进入10位复试者的行列。

 

复试开始前,一位帅气、斯文、戴副眼镜的应聘者说在哪里见过我,并问我是不是经常去浙大西溪校区的阶梯教室。我愣了一下,我从来没见过他,也从来没去过浙大西溪校区,倒是为备战司法考试,经常去浙大华家池校区的阶梯教室。

 

“你是不是在杭高参加的司法考试”?他欣喜地大声问。

 

“是啊,你怎么知道?”

 

“你是不是试卷二考试时迟到了?”

 

“是,我迟到25分钟,差点进不了考场。”

 

“我坐在离门最近那个位置,第一场考试,你第一个上厕所,监考老师跟班去。不久,你又去,监考老师怀疑你作弊,又跟班。你一共去了三次,我印象很深刻。”

 

哦,原来考试上厕所,也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说实话,上厕所,我绝对不是想作弊,而是心情太紧张,就这样简单。我想很多人都这样,只不过我更为突出罢了!

 

“但更深刻的是,你第二场考试迟到了二十多分钟。你满头大汗冲进考场时,我在门口最近的位置,看到你了。呵呵,就是上午三次如厕的那位。”

 

是的,第一天下午的第二场考试,是两点开始考试,而记错了,以为两点半考试。还记得当时我乘坐35路公交车,从景芳上车,在红会医院边的贴沙河桥时,拿出准考证一看,才发现自己犯了低级错误。我想下车,但车在桥上不停。我想在红会医院站下车,转乘出租车,但又怕出租车不能及时到,所以没下。当时我一直在计算时间,选择在离杭高最近的公交站下车,已是两点二十了。还有十分钟!我一路狂奔。当我冲进考场时,已是大汗淋漓。监考老师给我递上一瓶“哇哈哈”矿泉水说:先喝水吧,你还“提前”了五分钟呢。呵呵,就是那天上午“跟踪”我两次的那位监考老师!

 

我与这位应聘者他素不相识,但司法考试时由于我的“突出”表现,他认识了我,尽管当时他还不知道我的名字。他是杭州某区人民法院的书记员,在法院工作时间不到两年,就跳槽了。他很优秀,成功通过那次复试。但遗憾的是,他去了另外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我们最终没能成为同事。

 

复试开始了,所谓的复试其实就是让入围的应聘者和事务所的决策者们一起座谈,律所是想通过座谈来观察应聘者的思维、表达、观察、协调等综合能力。

 

那天的复试座谈,我表现依然很成功。行政总监马总让我们谈谈到其他律所的面试情况,希望藉此了解其他律所长处,以便学习。尽管我在其他方面比其他应聘者稍逊一筹,但由于我是“面霸”,谈起来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再结合之前在泽大所的面试成绩相对优秀,所以我还是成功通过了这次复试。

 

复试通过,不等于我就能进泽大所了。

复试后,泽大所一共录取了四位,我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泽大本部还没有公共助理岗位。律师助理还得要指定律师带,最为重要的是律师助理的报酬要指定律师承担,也许还有其他费用,这基本上是律师事务所招助理的行规。

一天,行政总监马总给我来电,这是她第一次给我来电。我兴奋得要命,我知道她要给我安排跟班律师(俗称:师傅)了。她还是那句耳熟能详的通用词汇“你很优秀”打头阵。然后说泽大所近期要到义乌开分所,分所需要助理,她讲了很多去义乌分所的好处,并征求我的意见,看看是不是可以考虑去义乌分所。

我回想起那天面试时,义乌分所的负责人也在场,所以对她的话我并不意外。义乌经济发达,是商人荟萃之地,我一介书生,难免有些格格不入,而且杭州的人文环境是义乌无法比拟的。泽大本部的办公环境,义乌分所肯定是比不上的,而且分所还在筹备阶段。尽管我没有明确拒绝她的建议,但她似乎也明白我的想法。

不过,我还是很尊重她的建议,说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我也可以去义乌分所发展。我同时告诉他,我与妻子均为外地人,妻子老家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西,而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四川小山村。而且妻子已怀有身孕,所以……

没等我说完,她就打断我“你们两个都是外地人,我也是女人。你就不用去义乌了,我安排其他人去。再等我的电话吧,你很优秀,我们泽大很欢迎你。”

就这样,义乌分所与我擦肩而过。

 

过了几天,马总又来电说,事务所要为浙大法学院的某教授,也是浙江知识产权大律师,配备一名律师助理,说他非常喜欢有理工科背景的助理。她已将我推荐给他,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先实习两个月。

 

我不熟悉律师这个行业,对谁是知识产权权威?谁是知识产权大律师?根本就无从知晓。但我还是觉得对我这个想踏入律师行业的菜鸟来说,知识产权太过偏门了。尽管我是理工科出生,对知识产权的理解有天然的优势,尤其对专利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这两类知识产权内容。同时我也明白,“实习两个月”意味着如果实习不合格,我就得和泽大说拜拜了。

 

“马总,记得第一次面试时,我就说过我是一张白纸,需要各种颜色在上面涂,待时机成熟再选定专业方向。现在我刚入行,选定专业方向是不是太早了一些?”

 

“他尽管是知识产权大律师,但其他业务也做的。”

 

“关键是实习,如两个月的实习期考核不合格,本部又不能接纳的话,我不是又黄了?”

 

“你非常聪明,我相信你能考核成功的。”

 

“我只是刚通过司法考试,理工科出身,法律功底相对弱。他是法学教授,恐难通过。您再看看有没有其他律师需要助理,这个岗位就……”

 

“好,我再看看吧。你很优秀,等我电话。”

 

就这样,我与一位浙大知名法学教授,也是知识产权大律师擦肩而过。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并非与这位浙江知识产权界的大律师无缘。

 

又过了几天,马总再次来电,说让我到她办公室来谈谈,电话中也没有提及谁愿当我师傅的事情。我忐忑不安,是不是没有找到带我的师傅?给我坏消息?我好害怕。

 

我诚惶诚恐地来到她办公室。她非常客气,说我有很多优点,再次说我很优秀。但这次谈的不是给谁做助理的事情,而是……

 

“我们泽大所有很多优秀的律师,理论与实务都很好,但个别律师不太擅于宣传,我们事务所准备成立一个营销部,让你负责。我看你以前做过营销,如何?”天啊,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坏消息。我知道没人愿意带我了,难道我所有的付出就这样铩羽而归吗?

 

“是的,我曾经做个营销,但我通过司法考试的目的是学习法律技能,将来成为专业律师,不是一个营销大师。”

 

“不要太误会,因为我们所才成立一年多,新所当然需要创新,律师事务所设立营销部也是一种尝试,你可以试试看。”

 

“对于营销我有基础,但我缺乏的是法律技能,我通过考试的目的是堂堂正正做律师,而不是营销人员。如果我做营销人员,何必通过难度这么高的司法考试呢?”

 

那天下午,她与我谈了近两个小时,她无法说服我,我也无法说服她。也许她是在给我机会,是不是现在临时没人带我,来个缓兵之计呢?

后来才知道,这根本不是缓兵之计,而是事务所某位高级合伙人的主意,想对事务所进行一些探索,用治理公司的方式来打造律师事务所。

如果有人愿带我做徒弟该多好,也不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当天,谈到最后,马总还是那句“你很优秀,泽大所还是欢迎你的,你再等等看”。

 

我很优秀吗?为什么“优秀”得如此艰难?我开始怀疑自己,也在怀疑她所谓“优秀”的的涵义。难道真是“通用词汇”吗?

 

那几天,我茶饭不思,夜不能寐。难道我与律师无缘吗?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艰难获得的司法考试证书难道是一张无用的废纸吗?通过复试的其他三位都得到事务所的正式通知,而我却在“很优秀”的情况下无尽的等待。我有些绝望了,泽大就不能再容纳一个我吗?

 

去泽大前我一直不停地寻找律所,但经过泽大的这几次折腾后,我有些筋疲力尽,再也没有信心和勇气到其他律所应聘。黄页上的律所,只要去过我都留下了圈印痕迹。看着律所一个个减少,我的信心也越来越小。那时的我,还在前面提到的律所四里实习,实习期间没有任何进展。我真的会在这个律所里自生自灭吗?

 

大概又过了十来天,马总再次来电。她说浙大分部那边需要一名公共助理,征求一下我的意见。泽大之所以称为泽大,是因为泽大以浙江大学法学院以依托,由原浙江浙大律师事务所脱钩转制而来,浙江大学法学院有律师执业证书的老师均为泽大所的兼职律师。

 

泽大所浙大分部当初在浙大西溪校区,也就是老杭州大学。去分部尽管不是我当初最希望的,但现在没有任何律所愿意支付薪酬接纳我,我又有什么选择呢?我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按照老邓的理论:摸着石头过河嘛!

 

 

当天下午,我再一次踏进马总的办公室,她仍笑容可掬。

 

“浙大分部那边有个公共助理岗位,我认为你非常合适,就推荐你了。”马总开门见山。“分部那边,我们安排有公共助理,因工作需要,现调整一个回本部。除此之外,分部还有一位公共助理,在那里已经做了一年,而且他是浙大法学院毕业的,基本功好,以后由他来分配的你的工作任务,你得好好配合他的工作。”我松了一口气,无论如何,工作有着落了,还有报酬,只是少了点。

 

就这样,我与泽大结缘了,更为重要的是,我与浙大结缘了。找律所的脚步终于停了下来。

 

200288,我正式到泽大上班,我的律师生涯正式开始了。

 

就在我开始上班时,泽大新一轮招聘又开始了。十多天后,泽大所又录取了三位律师助理。他们三位比我幸运,都留在泽大本部,而且分别给三位创始合伙人做助理。我好羡慕他们,羡慕他们能在这么漂亮的写字楼里办公,而且指导老师是创始合伙人。

 

但我一直不明白,为何在我应聘半个月后,泽大所的助理需求马上“释放”?这只能说明我根本未进入创始合伙人视野范围,更不是他们挑选助理的对象。他们根本就“看”不上我.。只有马总“看中”我,一如既往地说“我很优秀”,在没有其他人看中的情况下,将我“发配”到泽大分部。

 

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直至前年我有能力、有资格挑选助理时才释然。

 

200712月,一位素不相识的网友看到我网站后,向我请教她为什么应聘助理那么难,我以“律师需要什么样的助理”为题回复了她,也许我找到了他们看不中我的答案。现在全文转录与此:

 

                        律师需要什么样的助理?

写在前面:

又到周末,照例早起,打开电脑,点击自己网站。一条最新留言进入眼帘。读过之后,让我颇不宁静。她的真诚和勤奋让我感动,故立即敲打键盘,与正寻找律所,即将投入律师行业的后来者共勉!

 

以下是留言全文:

 

“罗律师,您好。 我也是住在杭州的,今年通过司考,我在求职(律师助理)中,包括朋友介绍,自己上门投简历,大大小小投了十数家,但均未成功,其中有几家面试时,律师在看过我的简历表示他们目前并不需要律师助理,有的说要我自己拉活来作,有的说需要有执业证的。我觉得是不是我的某些情况制约了我成为助理,作为业界的资深律师,我想请您百忙中能看看我的基本情况,指出我目前求职的不利方面,以便我能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

 

我的基本情况是:

11974年生,女性,巳婚。

290年读的计算机中专,毕业后在嘉兴的银行工作一年半,在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八年,均从事计算机管理工作。目前尚余三门可拿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大专自考文凭。

3)后来开始对法律感兴趣,02年到杭州商学院读了两年法律大专,同时参加自考,05年拿到法律自考本科学历。07年通过司法考试,成绩尚可,400分。

405-07年,在一家不大的软件公司作法务,但自己感觉法律实践不多,有种作行政的感觉。

5)其它就是曾在两家律所有过三个月的实习。如果罗律师您有空,恳请您能帮我指导指导,万分感谢!

 

我的看法:

就杭城而言,目前大大小小律所有一百多家,杭州律师近3000人。据我了解,律师与律所对助理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又恰逢今年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创历史新高,这也为今年的司考通过者应聘律助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当年我通过首届司法考试时,杭城有八十多家律所,我通过黄页、网络、朋友推荐、在律所应聘过错中知晓其他律所等途径找了四十多家律所,和十多位资深、主任律师面谈,参加了四、五次正式面试,最后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也就是我现在执业的律所“收留”了我。

寻找律所的艰辛,做律师助理时的甘苦,做执业律师时的烦恼,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今年,自己也带助理了,不过助理来年要独立,我的新助理也已有了人选。这就是律师行业的梯队式的发展规律吧!

以下是我对律师需要什么样的助理的看法,一孔之见,请多包涵。

 

 一、关于法律功底

判断法律功底好的标准,并不看中司法考试成绩,只要通过即可,司法考试仅仅是门槛。律师在挑选助理时,一般从通过司法考试中选择。在此前提下,其一般选择标准为:

1、主要看其是否为科班出身;因为科班的基本功相对较好,毕竟接受了四年的专业学习。

2、在科班出身前提下,还要看其是否来自名校,如北大、人大、浙大、复旦等。因为能考上这样的学校相当不易,这样的学生自然非常受律所欢迎。遗憾的是,这些名校的学生愿意从事律师职业的非常少,个中原因,我不再展开。

3、如果不是出身名校,那么也得是正规政法院校。如西政、中政、华政,西北、中南等。

大家知道,高考扩招。几乎所有大学都开办了法律专业,与前两类大学相比,其他大学的法学科班生的质量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所以,就法学科班生而言,前面两类学生应聘律助相对容易一些。

从她的留言来看,她并非法律科班学生,尽管通过含金量较高的法律自考,但自考毕竟是自学考试,所以就法律素养来说,可能会受到一些人的置疑,这也许是她目前处于尴尬境地的原因之一。

那么,律师为什么喜欢法律功底好的应聘者呢?我想,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上手较快,律所、律师投入成本相对较少,成效快。

 

二、关于年龄

京城律师界曾经进行过什么年龄阶段进入律师行业的大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欲做律师,先不做律师;不做律师,先做律师。

从上面的结论可以看出,如果想做律师,先不要做律师。先到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积累人脉、增加社会阅历。因为律师这一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与在实验室中与物打交道的学者们不一样。

所以,从事律师职业最好在其他行业先干上几年,年龄相对大一些、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应该更占有一定的优势。

律师助理就不一样了,如果助理年龄和师傅差不多,叫师傅如何派遣?如果应聘者到以非诉为主的律所从事律师助理工作,年龄大可谓是致命缺陷,因为非诉法律事务需要团队合作,律师只是法律服务流水线的“法律工人”。非诉律师助理的要求一般对学历、学校、和英语水平等有较高要求。

从她提供的情况来看,她已34岁。这个年龄,对于一个成熟律师来说,应该是从事律师职业的最好时期,但不是律师助理的最好时期。我认为,律师助理的最好时期应该在26岁左右。

 

三、关于性别

对于律师助理这一职位,男生更有优势一些,因为男律师居多,作为律师免不了出差什么的,所以一同出差更为方便。还有,男生家务活也会少一些,以便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办理律师交办的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律师事务所也有“法律秘书”,对于这一岗位,律师们更“钟情”女生。但是“法律秘书”与“律师助理”干的工作内容是不一样的。但事实上,很多律师助理也在兼做法律秘书的工作。

 

四、关于工作经历、工作经验

律师对助理是否要求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呢?我想因人而异。如果律师需要一个处理事务性的助理,那么对于经验的要求就非常低。如果律师需要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助理来分担他出庭、谈判等重要法律事务时,这个时候年龄和在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经验就非常重要了。

但律师们非常矛盾,如果一个律师助理太优秀,担心日后成为其竞争对手。如果招一新手,代为其处理客户的法律事务,恐客户又不认可。

律师与助理只是暂时的师徒关系,后来可能成为竞争对手,这样对于双方都不是好事。

双赢的事情也并非没有,律师对助理培养到一定时候,助理可能成为其合作伙伴,这样的事情在业内非常多。助理能否演变为律师的合作伙伴,关键是助理的态度和灵性了和缘分。

针对你的情况,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律师助理工作经历。可以考虑给一位资深成熟律师做助理,在得到律师的肯定后,朝合作伙伴的方向发展。是否能成功,缘分非常重要。并不是随便两个人就能成为伙伴的。

 

2009916罗云律师与杭州

 

 

(三)律师助理

 

 

律助(一)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 罗云律师   2009105

 

以前有人说,“司考”为“中国第一考”。之所以称为“第一考”绝不在于其参考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其考试难度之高。

 

一种考试的难度,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通过率;其二、参考门槛。司考在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很高,所以称为“第一考”。 但我认为,现在中国第一考并不是司考,而是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考试竞争之惨烈,是任何考试都无法比拟的。

 

但通过司考后,许多人的际遇并不相同,大部分通过司考者并未从事律师职业。难道有比通过司考更难的吗?当然有,那就是做律师。做律师比司考难,而做律师助理比做律师还难,很多人刚迈进律所,就败给了律师助理这道坎。所以,有很多人通过司考而徘徊于律师职业之外,也就见怪不怪了。

 

司考对我来说,紧张了十个月,完成了一个法盲到一个法律专业人士的蜕变。寻找律师工作,虽千辛万苦,碰壁数十次,但终在两个多月之后就初见成效。而律师助理,对我来说是漫长的三年半时间,比硕士研究生研习时间还要长,差不多就是一个优秀本科生的大学生活。

 

对我而言,泽大所马总通知我被泽大录用时的心情绝不亚于通过司考的心情。我终于如愿以偿迈入律师行业——这让我既向往又陌生的行业。

 

初到泽大,我被“发配”到了位于浙大法学院的泽大分部,给各位有律师执照的教授们拎包打杂。

 

在去分部报到之前,泽大所对我们几位新进助理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据说这是泽大所唯一的一次正式短期培训,就是今年事务所新招的十位公共助理,也未享受过如此待遇。

 

那次岗前培训,马总讲述的律师礼仪,如律师如何点菜、握手、介绍、打领带、穿鞋、点茶、点咖啡……

和唐律师激情洋溢的执业感悟演说,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次培训让我对律师这样神秘职业有了初步了解,也对未来充满希望。

 

岗前培训期间,正值大学暑假,我就先偷偷到位于浙大西溪校区的浙大法学院泽大分部“踩点”,熟悉一下“就业”环境。

 

浙大西溪校区就是浙大四校合并前的杭州大学。早在1996年的国庆,我读大四时,应朋友之邀“视察”杭州,也是毕业前对希望就业的城市“踩点”。当时朋友带我到杭州大学,并不是因为杭大有多么出名、也不是冲着杭州美女而去,而是仰慕一位硬笔书法大任平先生。

 

任平先生的硬笔书法,为硬笔书法专业人士所熟知。我在读高一时,就接触到他的书法。所以,当年到杭州,也执意要去他任教的杭州大学看一看。据说任平先生仪表堂堂,风流倜傥,讲授大学语文时,常以毛笔当粉笔,将宣纸做黑板,讲授《兰亭序》。

 

任平先生作为早期崛起的中国硬笔书法创作者、推动者与硬笔书法活动家,以一手袅娜婀娜的“我爱海”而享誉硬笔书坛。作为早期硬笔书法热潮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以硬笔行书名世。他的硬笔书法作品属典型的帖学范畴,用笔细腻精到、注重起落笔的变化,有“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韵致。

 

那次,我并未见到任平先生,只在杭大的海报栏边逗留许久,“检阅”一下杭大学生的书法水准。

 

1997年,我大学毕业时,杭州一单位热情邀请我,但我还是放弃了美丽的杭州,去了苏南的一座小城。而在四年后的2001年,我又鬼使神差地来到杭州,并从此与杭州结缘。

 

    来杭州后,为生活奔波而放下心爱的钢笔,但仰慕任平先生一直没有停止过。直到2007年的4月,本人在代理一著名书法家应诉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称权案的一审胜诉庆功酒上结识了任平先生,先生身材修长,脸庞棱角分明,眼睛炯炯有神。那时他早已是博士、博导、教授了。遗憾的是,他已离开浙江大学,去北京发展了。

 

律助(二)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 罗云律师   20091030日 

 

在杭州工作,当然有必要谈一谈我与杭州的缘分。

 

1996年国庆,那时还没有“黄金周”,只有三天假。我读大四,因有校友毕业到杭州工作,他让我到杭州看看,并希望我毕业后到杭州发展。所以,趁此假期,我到杭州逗留了三天,终于见到久闻的“美丽的西湖”和“破烂的杭州”。

 

说起毕业找工作,和现在有些不一样,那时还有统一分配,但也鼓励学生“双向选择”,如果要脱离系统,还得向学校缴纳4000元的“转会费”。毕业十几年,当年的“转会费”早已作古!

 

1996年寒假,我参加了无锡、常州、苏州、张家港、上海、杭州举行的六场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大型人才招聘会。杭州的那场,应该在春节前。记得当时的人才交流会设在现在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文一校区),人山人海,我也投递了好几家单位。上午投递的一家单位,让我下午拿材料到位于体育场路的地矿厅人事处面试。

 

面试的考官,五十来岁,头发和我现在差不多,有些“后方支援前方”,略胖,一看就是久经官场。轮到我面试了,我没有打印的简历,也没有制作精美的面试资料,只有三页用普通钢笔楷书书写的个人简历和求职信,还有厚厚一叠红本本,那是我大学四年获得的各种奖励。

 

他一看我的手写简历和求职信,对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浙江是文化大省,杭州又是浙江文化中心,而书法在杭州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和文化积淀。所以,他这个年龄段的人对写字写得好的人有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我的红本本大概有二十来本,什么校园书法比赛“第一名”“一等奖”、“校园十佳歌手”、“乒乓球男单冠军”、“演讲比赛二等奖”、“优秀会长”等等。大学四年,从来没有获得过“三等奖”这样的“荣誉”,因为我对这样的活动通常是弃权,不参加,呵呵!

 

我的面试只有三分钟,就定下来让我签订《就业意向书》,并让我留下电话号码,他们会及时通知我来签订正式合同。

 

杭州的人才招聘会结束了,我没有回学校,也没有回老家,而去了诸暨的一位大学同学家,在那里过了一个寂寞但温暖的春节。

 

春节后,我参加了苏州与张家港的人才交流会,之后回学校。当时学校已开学,班主任见我回到学校,很高兴地向我祝贺。当时的通讯非常不便,他怎么知道我被杭州的一家单位录用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我们系的另外一位老师的儿女在杭州工作,他春节到杭州度假时,在《杭州日报》上见到了一大版对我应聘的报道。题目好像是“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受用人单位欢迎”,报道以我手捧一叠红本本、写一手漂亮好字展开,叙说大学生应当提高综合素质。报道中提到我所在大学和我所学的专业,但没有提到我的姓名。但这位老师,曾经是我的绘图课老师,对书法也很有研究,而且对文艺也非常有兴趣。记得我参加“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的决赛,他们夫妇还给我“化妆”呢。我们曾经在学校的大合唱比赛中也有过合作,他做领队我任领唱。所以,他一看到报道,就知道是我,回学校后,就拼命为我“宣传”。

 

系里很多老师以前都不知道我,因为我专业成绩一般,在系学生会没有担任任何职位,更何况院里,仅是班上文娱委员。大学里,我属于典型“非主流”人士,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如书法、乒乓球、音乐、乐器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学校的“民间”有很高的知名度。我在校学生会社团部下设的“书法协会”“乒乓球协会”任会长。业余爱好这些东东,与入党、考研、评优……没有任何关系。所以,“非主流”就是必然的了。

 

那位老师的极力“宣传”,让我临毕业在系里的老师面前红了一把。表面上我并不当回事,但心里偷着乐!不久,在北京读研的师兄寄来信件,信中有《中国地矿报》的剪报,上面同样记录了我在杭州大受欢迎的报道。

 

     1997年大学毕业了,但我并没选择杭州,而是去了苏南的一座小城—张家港。四年之后的2001年,我又重回杭州,这也许是命,命中注定杭州与我有缘。

 

     但我觉得,与我更有缘的是位于杭州的浙大——浙大法学院。

 

  

律助(三)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   罗云律师   2009111

 

 

前面提到我到泽大所后,首先在本部“集训”了整整七天。期间,我到浙大法学院的泽大分部“踩点”。分部当时位于浙大西溪校区的浙大法学院教学主楼五楼,也是该校区最新最高的一幢。

 

关于浙大和浙大法学院的知名度,我不多作介绍。用法律术语来说,属于众所周知的免证事实。我有幸去浙大法学院的泽大分部做律师助理,当然应该感谢原泽大行政总监马总的大力举荐,还得感谢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如果是科班出身,我们的创始合伙人就“相中”我了,这样就没机会与名校名师“亲密”接触了。

 

当时的泽大所,才刚刚成立一年半时间,只有位于杭州市延安路耀江广厦的本部和位于西溪校区的泽大分部。我差点去报到的义乌分所,那时还在筹建中,而新昌分所也是去年才成立的。

 

泽大所,20014月成立,是由原浙江浙大律师事务所改制组建而成。浙大法学院的兼职律师均在泽大所,据说全国也只有泽大所才能做到,其他政法院校的兼职律师都分布在不同的律师事务所。所以,“泽大”与“浙大”虽属“近似”,但与“傍”无关,因为两者有非常深的渊源,四川方言称为:亲嗲嗲的。呵呵!

 

到泽大分部报到前,我做足了功课,“踩点”三次。泽大分部位于西溪校区法学院法律系的五楼。乘电梯到五楼,右拐再右拐的墙上就是法律系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个人介绍专栏,同时配有彩色相片。

 

我将这些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导的个人介绍牢记于心,对其照片也多次端详、甄别,找出他们的特点,以大脑为硬盘,储存下来。那时我还没能力购买数码相机,否则自己拍几张就可以了;而即便有数码相机,我也没有自己的私人电脑,没法储存。当时我有手机,虽说没砖头那么大,但也比砖头轻不了多少,有人调侃说可以作为“正当防卫”的工具了,那时的手机没有拍照功能,所以,我只能靠笔和脑袋了。就这样,我对泽大分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008815,我正式到泽大分部报到。不过,不是我独自一人去的,带我去的就是行政总监马总。

 

泽大分部是浙大兼职律师的常设机构,分部有正式“编制”的有四人,财务、行政各一人,公共助理两人。而我的岗位就是“公共助理”。

 

所谓,“公共助理”就是由事务所聘用,由事务所负担其报酬,协助所有兼职律师办案的辅助人员。当然,由于浙大名声在外,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而教授们一般都不在,公共助理就可以为“慕名者”提供法律咨询。换言之,公共助理可以借此机会“检验”自己的实务水平。

 

       

律助(四)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   罗云律师   2009116

 

对于公共助理这个岗位,很多人不适应。记得去年与杭州另外一家大所的公共助理聊起,作为公共助理的他满腹牢骚,说带他的多个律师将他作为杂工和苦力了。打印、归档、倒茶、送材料、接待咨询、处理案件……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学习。杭城的法院、检察院、看守所……他都跑遍。他说,将近一年的时间都在处理这些杂事,感觉自己被废了。

 

听了他的“际遇”,与我心有戚戚焉,当年作为公共助理的我,何尝不是如此呢?

 

记得2002815日下午,我到泽大分部报到的第一天,行政总监马总带我,将其他三位有“正式编制”的同事介绍给我,希望他们以后多多指点我,多协助老师们做一些事情。

 

其实,我的到来他们应该很清楚,简历他们也许都看过。一看我的个子、面相、头,看得出他们对我有些失望。也许凭他们的经验,我又是一个在分部呆不下去的助理。前面已经谈起过,在我去泽大分部之前,已有“三任”公共助理因不愿留在分部而申请回总部的先例。我是不是第四例呢?看我的造化了。

 

就在那天,另外一位公共助理和行政人员正在协助一位老师办事---复印。

 

分部那台复印机,有些古老,不是那种智能型的,只能靠手动复印。既然我是来协助老师办案的,那就从最简单的复印开始吧。这样,上班第一天介绍还未结束,我就正式上岗复印了。据说,在我复印之前,他们已复印了好几个小时,期间复印机还曾几次“罢工”(连续复印时间太长,机器发热,就不工作了)。

 

我大概复印了两个多小时,一页一页地复印了七百多页。那个案件是个离婚案件,据说律师费100W,够大!夫妻共同财产近亿,什么商铺、房屋、公司、车辆、现金……

 

我很愉快地完成了他们交办的任务。晚上,老师为了表示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决定到西溪校区旁边的国际花园“好阳光大酒店”犒劳我们。

 

没想到,上班第一天,就有这么好的口福!

 

律助(五)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   罗云律师   2009117

 

在去泽大分部之前,行政总监马总就告诫我说:罗云,你不是科班出生,浙大法学院那边学术氛围浓,老师们都非常优秀,主动些,勤快些,好好偷师学艺学几年。

 

说到这里,我还得介绍一下泽大分部。泽大分部其实就是以前的浙江浙大律师事务所,分部的兼职律师都是浙大法学院的教授们。浙大法学院专门“划”了一间办公室,作为教授们接待当事人、办理委托手续、归档案卷、复印、打印材料等事务的办公地点。这间办公室大概有60平方米,一分为三,一是行政接待区,二是财务室,三是公共助理办公室。

 

公共助理办公室大约只有8-9个平方米,我与另一公共助理共同使用,两张办公桌,一部电话。

 

报到的第二天,一位非常儒雅的教授来了。那时正值暑假,教授们基本上都在休假,只有有法律事务的老师才到分部来。凭借我几次“踩点”并存盘的记忆,我立马就认出是教授,分部这边的负责人,也是前浙大律师事务所的主任。

 

分部的其他同事将我介绍给教授,教授对我的到来并不意外。作为分部负责人,人事问题由他把关,我的简历他肯定早就看过了。

 

他非常儒雅,一派学者气,对我是招牌式的微笑。我向他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因我刚来所以也就没多说。

 

在做律师助理以前,我有五年多的工作经历,知道少说多做的道理。尽管律师是一个相对自由、相对独立的职业,但谨慎、谦虚的职业素养还是应当坚持的。

 

一天下班后他正好在办公室,门半掩着,在整理材料。我轻轻敲门,他一看是我,还是招牌式微笑,示意我进去。他办公室的书柜、办公桌上是“孔夫子搬家都是书”。虽有些零乱,但不失整洁。

 

我单刀直入,说明来意,告诉他我刚来,非科班出身,法律基本功欠缺,学习法律才十个月,有幸通过司法考试,所以请他在以后的工作中,多交办些事务给我锻炼,多多关照。

 

他基本上倾听,不时地点头并伴以招牌式微笑。几分钟后,我离开了他的办公室。

 

也许是我的真诚打动了他,也许是他有很多事务性事情需助理处理。没过几天,一萧山企业老总找到他,说被另外一家公司告了,诉讼标的200多万元。

 

在事务所开放式的洽谈室里,给他们倒好茶后,他示意我坐在他旁边,我仔细聆听他们的交谈。就这样,我真正的助理工作开始了。

 

就是他,第一个带我走进律师实务领域,从此开始了我的律师助理生涯!

 

未完待续

 

 

 

 

 

 

 

 

 

 

 

    

 
 
 

 

 

 

 

 

上一篇:罗云律师代理某上市公司保证合同纠纷案终审胜诉

下一篇:来信:实习的困惑